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公平貿易咖啡

紀錄片「黑金」導演尼克法蘭西斯基說:「當你買一杯美金3元的咖啡,農夫拿到的少於3毛,而這個差異,讓咖啡農夫幾乎破產。」咖啡是全球市場繼石油之後第二大的商品,但價格操之在紐約和倫敦的期貨市場,而非生產咖啡豆的咖啡農。在中間商及跨國公司的剝削下,咖啡農生活陷入困境,為改善此種情形,「公平貿易」因此產生。

2005年,綠黨成員徐文彥進行後殖民研究時,發現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咖啡都來自殖民地,一股反剝削的心情油然而生,於是與余文宛一起開了一家名為「生態綠」的咖啡店,也是華文世界第一家公平貿易特許商(FLO,國際公平貿易標章組織)。

「生態綠」的核心價值是「Must Be Fair」,他們認為無論對社會,或是對地球,「公平地營運」就是一種尊重與友善的精神,並且融合社會公義與環境保育為出發點,連結台灣與國際組織一同關注貧窮與暖化等全球議題。

另一家使用公平貿易咖啡店,名為「東海和平咖啡館」。店長江育達(阿達)在就學時受社運樂團「黑手那卡西」影響,開始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更組成「農村武裝青年」樂團到各處為弱勢發聲。

東海和平咖啡館則是阿達傳播理念的其中一個途徑。阿達說,開這家咖啡店是想要傳達出「左派、社會主義、非主流、社會關懷、環境友善、獨立音樂與藝術的精神理念」。為貫徹社會關懷的中心思想,咖啡館一律採用公平貿易咖啡豆,希望讓更多的人明白,在我們享用一杯咖啡時,也能讓咖啡農免於遭到資本家的剝削。

第一包由台灣人開發的公平貿易咖啡,於2008年7月在248農學市集上出現。「雨林咖啡」是由環保行動加吳子鈺仿效公平貿易模式,親自前往產區蘇門答臘,與農民商討合理收購價格、給予當地咖農穩定的利潤,並採用蔭下栽培(shade grown)的種植方式,喝咖啡的同時也保護雨林生態。

吳子鈺團隊希望能夠把可能的盈餘都用到熱帶雨林的關懷和復育之上,以「創造利潤背後所需負有的社會、地球責任」的想法為前提進行此計畫,並希望得到獨立消費者的認同,從而匯聚成一件集體利他的創造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